电算化基础操作指定(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设置有哪些内容)
1.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科目设置有哪些内容
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会计科目设置内容: 由于本系统业务类型较固定,生成的凭证类型也较固定,因此为了简化凭证生成操作,可以在此处将各业务类型凭证中的常用科目预先设置好。
系统依据制单业务规则将设置的科目自动带出。 ①基本科目设置:用户可以在此定义应付系统凭证制单所需要的基本科目。
应付科目、预付科目、采购科目、税金科目等。若用户末在单据中指定科目,且控制科目设置与产品科目设置中没有明细科目的设置,则系统制单依据制单规则取基本科目设置中的科目设置。
②控制科目设置:进行应付科目、预付科目的设置。依据您在系统初始中的控制科目依据而显示设置依据。
③产品科目设置:进行采购科目、应空增值税科目的设置。依据您在系统初始中的采购科目选项而显示设置依据。
④结算方式科目设置:进行结算方式、币种、科目的设置。对于现结的发票、收付款单,系统依据单据上的结算方式查找对应的结算科目,系统制单时自动带出。
2.会计电算化主要学哪些科目
核心课程
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财务会计、计算技术、商品流通企业会计 、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国家税收、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开发、预算会计、股份制会计、审计学、会计电算化、财政与金融
会计电算化专业介绍
一、职业与岗位分析
(一)行业发展状况
会计是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职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是随经验累积而不断体现出自身价值的职业,也一直是人才市场上供需两旺的热门职业。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人才是经济建设最急需的人才之一,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均不可或缺的专门性人才。目前的中小型企业会计以手工记账为主,大型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较为普及,但中小型企业电算化会计替代手工操作已为时不远。为此,本专业把训练电算化能力作为重点,强化学生使用维护财务软件的能力;同时手工操作作为电算化会计的基础和过渡性手段,也是能力培养所不能忽视的。为适应国家对国际贸易人才需要的发展方向,满足商贸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本专业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充分汲取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共同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国际化、应用型国际会计专业人才。
(二)岗位人才需求情况
社会调查研究表明:每一单位都要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会计专业就业面之广是其它专业所不及的。
二、培养目标、规格与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通过英语能力强化学习,参加雅思考试成绩达到6.5并有意愿出国学习者学院可帮助其到国外深造。
(二)可适应的职业岗位
主要就业岗位:企业、事业单位会计电算化操作和管理工作;企业、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企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企业、事业单位计算机操作和管理工作;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财务管理等岗位的工作。
其它就业岗位:审计、财政、税收、金融等部门的相关工作。
(三)职业岗位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
(1)掌握实用英语基础知识;
(2)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掌握手工及计算机处理各行业会计账务方法;
(4)掌握计算机数据库语言及编程技术;
(5)掌握财务管理及基本经营管理业务知识;
(6)掌握审计业务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独立运用手工及计算机进行会计基本处理的能力;
(2)具有初步的设计计算机程序辅助会计日常工作的能力;
(3)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思想;
(4)具有运用所学专业知识适应会计工作和其他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5)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新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
(2)具有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奋斗的精神;
(3)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身体、心理素质;
(4)具有勇于创新、艰苦创业、爱岗敬业的精神。
(四)职业资格考级、考证要求
1.通过普通高校大学生英语六级考试并获得合格证书;
2.通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获得全国高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合格证书(二级及以上);
3.获得电算会计合格证书及会计从业资格证;
4.获得助理会计师资格证书。
5.通过国际英语雅思考试,成绩达到6.5。
3.会计电算化学哪些科目
对管理会计是20世纪初兴起的把管理与会计这两个主题巧妙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是以现代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一系列特定技术、方法为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对帮助企业管理者科学地制定经营决策,合理地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地强化内部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面对生产技术进步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管理会计理论显得有些脱离实际。一些西方学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反思,并且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建议,进而推动了管理会计的发展。
近20年来,虽然我国会计界对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引进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其在我国企业中的实际应用还不甚理想。文中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
一、近20年管理会计实务发展的推动力量 (一)自动化生产技术对管理会计发展的推动 1.生产设备的控制数字化要求对传统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方法进行革新。20世纪80年代初期,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数字化控制设备得以广泛使用。
数字化控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缩短生产时间,减少不增值的生产组织作业。数字化控制的其他好处还有产品质量的提高、同型号的产品保持一致以及返工的产品的减少,大量削减了直接人工,总体上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但是数字化控制却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挑战,因为它用折旧费用和与设备相关的成本取代了直接人工成本。此外,使用数字化控制系统会使得产品成本计算更加随意,因为设备操作人员的工资成本改变了,但却不能明确地归为直接成本或是间接成本。
制造费用的分配率若继续以直接人工成本或直接人工小时数为依据会很容易变动,进而歪曲产品成本;如果从单个生产线来判断回报的话,产品生产线的利润数字可能会误导决策者。而使用机器小时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又会因为机器时间的监控、人员的培训、变化信息的搜集方式等原因,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数字化控制的广泛应用对管理会计的另一个挑战就是使得业绩评价变得非常困难。因为在数字化控制下,直接人工成本、组织时间、存货水平的减少和质量、能力、生产柔性的提高都很难量化评估。
尤其是管理会计面临的成本性态的易变性,在一种环境下是可变成本,但是在另一种环境下却是固定成本。 2.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要求对传统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方法进行革新。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的应用在对设计者和产品设计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设计时间的缩短、设计产品品种的多样化,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给企业带来了好处。然而,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下用传统的财务评价方法很难做出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决策,因为:第一,上述许多无形好处是很难量化的;第二,很难为绘图和设计制定劳动标准;第三,随着经验的与日俱增,作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缩短了操作时间,要求不断更新作业标准;第四,业绩评价指标的制定要与改善生产计划次数、材料使用和制造时间、废品率、产品的变化性和质量联系起来,而这些要根据不同的生产环境量体裁衣。
3.柔性制造系统要求对传统成本管理和业绩评价方法进行革新。柔性制造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的、用于高效率地制造中小批量多品种零部件的自动化制造系统。
在柔性制造系统下,不同类型的零件彼此交叉,在程序化的、多用途的设备和其他工作组中被加工出来。柔性制造系统的主要好处除了生产过程中节约人工操作成本外,还包括在相同的技术水平下生产不同类型的产品和保持不同产量的生产能力、迅速的客户反映能力,等等。
而且,柔性制造系统对于产品质量、生产计划次数及其使用低存货水平和占用的空间、生产信息的通畅都有好处。